经常梦到壮美的景观(经常梦到壮美的景观怎么回事)

经常梦到壮美的景观(经常梦到壮美的景观怎么回事)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经常梦到壮美的景观,以及经常梦到壮美的景观怎么回事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李白的诗歌风格
  2. 文言文观潮对比阅读
  3. 旅行在西藏的故事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李白的诗歌风格,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白的诗歌风格1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1、浓厚的主观色彩

2、丰富奇特的想象

3、清新明快的语言

4、豪放飘逸的风格

李白诗歌的写作手法

广泛采用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又借助幻想或神仙传说构成浪漫主义雄奇的艺术境界。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蔑视权要富贵,宣泄愤懑抗争

2、抒发理想抱负,张扬自我个性

3、歌颂壮丽河山,表现热爱自然

4、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

扩展资料: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李白的诗歌风格2

李白诗歌语言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和想象,语言流畅自然,潇洒清丽。


一、任真淳朴,着意追求自然美,不事雕琢

用李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雕虫丧天真”,为了做到这一点,李白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了尝试。



1.善于向民歌学习,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

李白的一生漫游从未停止过,他每到一地都会学到当地的知识,为他向民歌学习打下了基础,尤其是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很大影响。

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

李白还有大量以乐府旧题创作的诗作,如《蜀道难》《将进酒》《长干行》《子夜歌》等。
其中的《子夜四时歌》不管是从选材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极具乐府色彩,明代王世贞评得精当:“青莲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

2.善于锤炼诗的语言,使之工整自然。

李白在诗歌创作时,经常会力求精选最具表现力的语言。
如“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秋浦歌》),表达了诗人游寓秋浦欲达扬州,而又留恋长安的愁闷心情。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听蜀僧睿弹琴》),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这种精炼的语言,在五言诗中运用的最为明显,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低头是故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在这首诗中毫无掩饰吞吐之语与矫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语言,唤起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3.善于将怵目惊心的`自然景象,写得平和自然,令人神往。

李白的很多诗歌既有雄浑的意境,让人领略到奇险的自然景象,又使人心旷神怡,情绪松快。
例如《送友人入蜀》,诗人写道“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诗人用优美的笔调写出艰险壮美的景象,使诗既有雄浑的意境,又给人以优美的感触。


二、散文句式的语言应用,比较自然,不受拘谨

诗歌语言要求严谨,散文语言比较自然,不受拘谨,而李白却能将诗歌语言散文化,决不让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冲破格律的限制,运用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襄阳歌》),这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说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该是何等潇洒、适意!表现了李白的生活作风虽然很放诞,但并不颓废,这样的语言描写非常生动而富有戏剧色彩。

这样散文化的语言还有很多,如在《上留田行》一诗这样写道:“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
”此诗沈德潜评曰“末一节促节繁音,如闻乐章之乱”。
可见,这几句散文化的句子并没有让文章的结构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诗的艺术感、音乐感更强。


三、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李白一生志向远大,希望为国立功,是个典型的爱国诗人。
他这一腔爱国之情,从不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
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想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侠客行》),用五岳的轻,来衬托然诺的重,来写侠客的豪侠性格。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写人生短暂。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江上吟》),用汗水不能想西北倒流的客观事实,否定功名富贵的永久存在。

李白还善于将夸张和想象两者并用,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共同创造出诗歌中的奇幻色彩。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

这种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句子在李白诗集中俯拾即是,但如若说用得最好的,当属《蜀道难》一诗。
诗人写道:“连峰去天不盈尺”以致“使人听此凋朱颜”。
为了强调“秦”和“蜀”之间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用到了数字上的夸张“四万八千岁”。
为了突出蜀道之艰险,他更是用到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想象神话故事中太阳神的座驾都因这蜀道之雄奇而无法通过,极言蜀道之高。
为了强调青泥岭山路之盘曲,诗人用到了“百步九折”。
如此等等极度的夸张,配以作者从头到尾对于蜀道的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高险,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所以说,李白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精神,而且在语言表述上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的手法。
他在诗歌上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同样,在语言运用上也登上了耸入云霄的山峦。
他的诗歌语言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在今天的创作和新诗发展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李白的诗歌风格3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
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
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
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
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
他的想象,极其丰富,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
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
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
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
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
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
七言歌行篇幅长、容量大,形式自由,宜于表达诗人矛盾复杂的思想,抒发奔放恣肆的才情,而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
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
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
”(《说诗晬语》上)

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
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
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
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李白的诗歌风格4

李白(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
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1《秋蒲歌(其十五)》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主题:诗人以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深刻揭示内心深处的愁闷。

2《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主题:再现长江磅礴气势,表现诗人豪放的非凡个性。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古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诗歌风格5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此。
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
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
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循着诗人外化了的思想情感轨迹——诗歌,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
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
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
有人认为:李白的诗豪中见悲,有极为深沉的悲感。
这种认识从较深层次揭示出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以及流露于诗中的李白心态。

读李白的诗,常常在豪放、乐观、洒脱的感受之余,品味道一种孑然特立、漂泊无依、四顾茫然的孤独悲哀。
李白的诗有时看似乐观洒脱,实则在诗仙那潇洒的一笑中,飘曳的紫霞仙裳下掩藏着一种孤独的痛苦心态。

孤独感伴随着李白的一生,到其去世都不曾摆脱掉。
李白作于临终前的《临路歌》云: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很显然,这位以背负青天,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而自负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带着终生的孤独与遗憾,离开他既憎恶然又执著的热爱着的世界的。

李白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是李白诗歌的常调,与这中常调相伴随的则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
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
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是来自儒家的济事思想,溶入了来自诗人自身的主体精神的催化剂,自然地膨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自大、自负与功名唾手可得的狂妄。
然而,李白的自大与自负,又常常与现实相忤,是诗人陷于政治前途无依无托的心境。

(二)如果说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的孤独心境,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所造成的话。
那么,李白阳春白雪、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则只能说来自诗人主体、诗人性格的本身。
这是诗人孤高傲世、目中无人、不愿与世同流的孤独,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放逐的孤独。
自我放逐的孤独,尤其能显示出诗人性格的力量与光辉。
李白具有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
豪侠、浪漫的个性,加之天赋才华,良好的教育,使他常常有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
寻找知音,又反映了李白强烈的希世之年;而知音安在的感叹,也反映了世无同类的孤独之感,当然也流露出阳春白雪的骄傲。

(三)李白的一些诗里,还表现初一种天地过客的悲。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正是因为诗人认识到生命与宇宙的不可逆的自然法则,才可能在这有限与无限,迁逝与永恒的强烈对比中,感悟到这种苍凉的孤独意识。

李白虽为诗仙,却非一味地飘逸,它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派遣的孤独意识。
这种孤独意识,直接影响到它的诗歌,给他的诗带来崇高感和悲感。
虽然李白诗风格豪放已成定论,然而孤独意识给其作品带来的崇高感和悲感,使其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了豪中见孤崛,豪中见悲的风格特点。



1.速求文言文《观潮》全文翻译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

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2.速求文言文《观潮》全文翻译

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钱塘江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忽然黄烟四起,震撼激荡,吞没天空,道路被数量众多的车马堵塞。
所贩卖的饮食物品。

(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岸上的人和船上的人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首饰与衣裳的观众,(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披散着头发,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出没,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比平时的价格加倍的高。
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最为汹涌。
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舞旗、举枪。

3.求观潮阅读答案

最佳答案观潮(全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

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

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

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

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

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

了平静。
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分析:

主要内容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
“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
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
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
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接着讲岸上的景象。
“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
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
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
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
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

4.请帮忙提供文言文《观潮》这篇文章

观潮*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5.文言文翻译长忆观潮及阅读答案

精锐教育温馨提示:译文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技艺高超)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注释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郭:城,满郭即满城。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弄潮儿:指钱塘江上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少年。
觉:睡醒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只要看懂全文意思,出题者的答案就都在文中希望能帮到你。

6.题文

试题答案:【答案】【小题1】①几乎,将近②仅仅③景象④看⑤气势⑥阵势⑦本领,技能⑧能够【小题1】①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②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③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常贵上一倍。

【小题1】(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写。

【小题1】作用: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既呼应了首句,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翻译: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小题1】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小题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而旗尾略不沾湿”【小题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由远及近试题解析:【解析】略。

7.《浙江潮》与《观潮》的相同之处

资料教材简析:“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

课文带领学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Δ※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
时间暂定五分钟。

(生合作学习。
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

(古筝曲) 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
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
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板书课题:观潮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
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
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水位上涨六米”。

昨天还是艳阳高照,今天又是一个阴天。

我们掌控不了天气,有时候连自己的心情都掌握不了。

这几天基本没怎么看手机,每天会去关注一下疫情,发现死亡在增加,已经快一千人了,这可是近一千个家庭啊,不知道这数字背后有多少的心痛故事,好好的一个年,成了很多人永远的悲伤。

让我们铭记2020年的新年,活着的人更能好好珍惜生命,珍惜家人,朋友,爱人。

年前,我记得应该是十二月底的某天清晨,我醒来看了眼手机日历,发现还有一个月不到就过年了,时间真快,就突然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一个念头,去拉萨过年,当天我就开始查车票。

看了年前从成都飞拉萨才二三百元,后来又看了火车,可能那时候还没开放订票,基本年前都没票了,我想之前两次去都是公路过去的,这次想体验一下火车进藏,毕竟青藏铁路是天路,是人类修建火车史上的壮举,沿途的风景听说也是美极了。

我就去抢票了,其实也没在意能不能抢到,反正是决心要去拉萨过年了,当我们决心够大的时候,真的就很容易发生有利的外缘,第二天也是早上,我看到手机的提示,抢票成功,还是一张软卧,一千三百多元,真的是一张飞机票的钱,还是自己第一次坐软卧。

分享几个这次进藏印象比较深的事。

01

第一个是在火车上的,本来是买的南京到拉萨的,后来听朋友说始发站好抢到票,我就把改到上海到拉萨,然后我从南京上车,因为这趟车要路过南京,后来那天快到的时候,我就纠结了,是在南京上车呢,还是跑到上海去上车,还特意查了百度,后来我就干脆不纠结了,直接当天去了上海,坐上了当天晚上八点的火车,算是从始发站坐到拉萨,踏上48小时的火车之旅。

刚上火车,找到我的车铺,还没进去,就看到一个姑娘拿着一个箱子,看到我就笑着说,你能帮我把箱子放到行李架上去吗,我抬头一看,这个姑娘气质很纯朴,一双很干净的眼睛,看起来应该不大,二十来岁,皮肤有点粗糙,我刚开始以为是藏族姑娘。

她睡在我旁边的上铺,我坐在下铺正好能看到她,某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看到她正好坐在床上,侧面非常美,我拿起手机给她拍了一张照片,然后拿给她看,说我能给你拍照吗,她性格很开朗,说那你得把我拍好看点。

第二天,我记得她睡到中午才起来,然后就独自坐在旁边车厢的走廊座位上,我去装水路过的时候,和她打了一个招呼,她抬头看了我,发现她满脸的泪水,然后头发有几缕在脸上,当时有点尴尬,她就在那里笑,我说你怎么了,当时她戴着耳机,我说是不是听歌太感动了,我就走过去了,走的时候我说,一会来找你拍照玩。

后来我们聊天,知道她是蒙古族人,这次是放假回家,大四毕业了读的是英语专业,她老家在青海湖,她当时在跟她男朋友发微信,因为舍不得所以难过的哭了,她说不想回家,想和男朋友在一起,还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啊,我问你们在一起多久啦,她说四个月,男朋友对她特别好。

“这次回家也许就不能回去了,因为外婆年纪大了,又想在家陪外婆,但是又很想男朋友。
”她说。

这件事情印象深,是因为在车厢无意看到一个花季少女满脸的泪水,从和她不多的聊天里,我感受到一个单纯,善良的姑娘,少数民族又偏远一点地方的人显得更多了一份质朴。

当时我还记得,我给她拍了一些照片,我说你眼睛特别好看,她告诉我,她和男朋友说了这个事情,他男朋友还说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火车到青海附近姑娘下车了,和我微笑的打了一个招呼。

一个在火车上为爱情落泪的姑娘,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02

这第二件印象深刻的事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是有关茶的故事。

有个老家的好友这次也碰巧在拉萨过年,还和我住在一家青旅。
某天晚上,她和朋友正在喝茶,我过去玩,好友旁边有一个大哥,是她之前在旅行路上认识的朋友,福建人,经常来拉萨,我们那天聊到了一些关于辟谷的话题。

过了几天,那个大哥很神秘的说今天晚上我带你们品一款茶,是他带的一款辟谷茶,我说那喝完了不是不要吃饭了,大哥笑着说不是我理解的那样。

大哥从一个小罐子里拿出茶叶给我们泡茶,说不能多喝,怕我们受不住,这个茶气太足,只能喝几泡,而且叫我们喝的时候要用嘴快速吸气一样喝完。

还从来没这样喝过茶,我记得当时喝完第二泡,我就浑身发汗,能感觉到身体里真的有气在乱窜的感觉,手心冒汗,而且止不住的流泪,大哥说这个说明你身体很通畅,泪流这个是在排毒。

每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喝这个茶的身体反应也不一样。

那天晚上我和我朋友回去,基本都到半夜二三点才睡着,我就记得身体发热,很兴奋,后来大哥说这个茶是大补,补气的,比喝一大锅姜汤还补呢。

他还说,我们当时喝了有感觉的时候就应该回去睡觉,或者静坐,就一觉能睡到天亮,不然基本一夜就睡不着了,而且连续几天都会有持续的作用。

果然我那几天都特别亢奋,第一次喝茶有这样真实强烈的感受,我知道我们古代,茶就是药,后来大哥说他是玩茶的,这款茶是他自己配制的,花了有十三年研究,这个茶叶陈放也有七八年了,是不同的古树茶配的,他常年抽烟,烟瘾很大,就靠这个茶维持,所以现在身体很好。

一般这个茶都是应该早上喝,而且春天喝的时候,有时候身上会起疹子,大哥说其实那不是皮肤问题,是寄生虫,因为这个茶是大补,身上的寄生虫也会被补到,还真是涨知识。

后来我们聊天,我开玩笑说,要不是这次来拉萨玩,就品不到你这么好的茶了,旅行就是这么有意思,接触到不同的人,体验到特别的经历。

03

第三个印象很深的故事是发生在扎叶巴寺,是我听到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和我擦肩而过的故事。

“扎叶巴寺是宁玛派(红教)寺院,西藏四大隐修地之一。
始建于公元7世纪,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其爱妃芒萨赤尊公主所建的修行神庙之一,后来几经扩建,形成了紧紧嵌于崖缝壁间的扎叶巴寺。
最大的特色是以洞立寺,洞寺合一。

扎叶巴寺紧紧嵌于崖缝中,相传是松赞干布留下血脉的藏地王妃——芒萨尺姜所建的修行神庙。

8世纪,赤松德赞倡兴佛教,从印度请莲花生大师前来弘扬佛法,莲花生大师在扎叶巴寺修行传教时,营造了“108大成就者”修行洞,从此这里便成为吐蕃著名的密法修行道场。

这段是摘自百度,知道这个寺是在孤独星球里看到的推荐,说是悬崖边的修行处,被称为“到了拉萨不到扎耶巴寺,等于做了衣服没做领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包了车去扎叶巴寺,路上还经过一个有很多经幡的地方,扎耶巴寺在悬崖上,所以要爬上去,海拔也是很高,爬一小段,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我们车上有四个人,有一个姑娘从小就信佛,我们三个是爬到了悬崖边的那个寺,就没再往上爬下来了。

那个姑娘比我们都虔诚,她继续去爬上面的一小段,我们在下面等她。
她下来时候跟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她说爬上去的时候很累,正准备往下走的时候,碰到一群人,进了一个不起眼的入口,他就跟着进去了。

后来得知这群人都是浙江过来的,其中有一个僧人,其他人都是这个僧人的信众,这个僧人应该也是很有名望的一个师父。

说这个师父有一天做了一个梦,大概梦到一个这样的寺庙和一个活佛,后来他就把这个梦跟他的信众们说了,他当时是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悬崖上的寺庙的。

他的信众后来还真在网上找到了类似这样一个地方,就是西藏的扎叶巴寺,他们就特意从浙江专程过来,来了之后得知还真有一个这样的活佛,不过已经闭关七年了,更巧的是他们在拉萨住了大半个月,这个活佛正好出关,就在那天,他们见到了。

朋友当时是这样形容那个场面的,说是西藏的活佛坐在那里,皮肤很好,高高瘦瘦的,那些远途而来的人围坐在活佛周围,活佛说着藏语,其实他们是语言不通的,气氛却特别的和谐,那个浙江来的僧人也一直在点头,好像能听懂对方说的。

当时,有人还拿了一串珠子给刚闭关出来的活佛开光,活佛大概意思是你这个珠子已经有人开过光了,我不可以在再碰了,而和我们同车的姑娘正好也带着她从没开过光的念珠,把给了活佛,活佛带她的珠子开了光,我们听到都觉得很神奇。

因为一个梦,从这么远来,还真见到了梦里的寺庙和人,世界上很多事情真是不能用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

西藏是个神奇的地方,喜欢这里不仅是有壮美的自然景观,更多的是能感受到生活在这里人们的信仰。

虽然看到很多藏族家庭物质上不富裕,但是家庭气氛都特别好,一家人冬天围在火炉旁欢声笑语,这里的孩子有清澈的眼神,很多老奶奶也特别慈祥,梳着辫子,拿着转经筒,嘴里默念着,远远看到,真的觉得这些老奶奶很美。

路上,遇见的这个老奶奶近百岁了,

也是特意上山拜这位刚出关的活佛的。

04

年三十的夜晚,我在大昭寺跟着人群转了三圈,当时的夜空特别安静,也特别美好,虽然人很多,但是除了叩拜声,听不到这以外的声音,那一刻,感觉我们所有人的心都是朝着一个方向的,都是在一起的。

那一晚,我坐在大昭寺旁的椅子上,把我当时的感受用这些文字记录了下来。

在人群中,意识扩散开,

大昭寺上空回响着灵魂摩擦地面的声音,

此刻,没有孤独,没有恐惧,没有担忧,没有我,

再一次感受到了爱,宁静,深情,

我们是一,我们是一,我们是一,

我们是永恒。

是的,我们可以穷,但是不能没有爱,不能没有信仰,这个信仰不一定是宗教,而是我们内心坚定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因爱而来。

此生,我们唯一的学习是成为爱。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8889990000.com/kotYe7FrSmD6.html

相关推荐